
“我在广告上的投入有一半是无用的,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20 年前约翰•沃纳梅(John Wanamaker)的观点揭露了广告业的精准营销的短板。20 年后的今天依旧深刻:世界广告主联盟WFA 表示,若不采取措施,2025年的虚假广告花费将高达 500 亿美元,仅次于毒品交易金额,成为世界第二大非法营收。
对于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博彩广告投放业务来说也遇见了此类问题。
案例:“某综合电商在2019年上半年出现了严重的收入下滑,该平台大刀阔斧的削减了50万的的线上广告预算,但其流水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某平台高层表示,公司内存在着许多不透明的媒体供应商,每月的广告投入存在着极大浪费的情况,媒体供应商存在着严重的作弊行为。”
所以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一大批的“广告公司”靠着欺骗客户的营销费用得以存活,甚至形成了一系列的作弊产业链条,而季度依赖线上获客手段的在线博彩行业必然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作弊行为——刷量
当今流量欺诈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刷量行为可以高度模拟真实用户的操作。
虚假流量提升了流量、下载、激活等数据,虚增的曝光次数。
严格来说刷量的行为也存在着主动“欺骗”与被动“欺骗”。
什么是被动欺骗?——被动欺骗即广告主本身因为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技术监控手段,没有及时发觉服务商的作弊行为从而被损害到利益的情况。
案例:某行业内大型体育平台通常会选择高效的外包引流方式来推广该平台。“第一次的投放结果,反馈数据都很好,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的合作,然而第二次反馈数据依然比第一次更好。
鉴于前两次的良性合作后便有了第三次的深入合作,可是第三次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数据一落千丈。
从后台数据反复研究发现,之前两次的数据都存在着刷量的作弊行为,到第三次广告商直接连刷量都不刷了。”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公司没有对外部广告商设立相关的数据风控的职能,且在甄别选择合作商的渠道上有些问题。被无良服务商欺骗,实属技不如人。
主动欺骗则又是什么呢?——主动欺骗主要发生在广告主公司企业内部团队中中,由于各种原因在投放上实施的主动职务欺骗行为。
例如:现在行业内的一些大型资源集团,公司虽然福利好工资满意;但是推广部门给的kpi压力非常人可以想象。员工不能完成kpi的时候,迫于压力可能就会主动进行职务欺瞒,主动寻找非正规的广告商或者自己下场进行流量造假。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欺骗,对于这种毫无节操的虚假流量作弊行为无疑已经成为各行业广告主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而在投放环节中,最容易发生刷量行为的部分——广告渠道服务商(以及定投网站的站长),是流量获取的透明度最低的部分。

无良广告渠道服务商(含站长本身)是利用什么手段来进行刷量的呢?
(一)脚本刷量
机器作弊手段:目前主流的自动化刷量手段有—刷接口、刷UI自动化
机器作弊目的:模拟浏览行为产生大量浏览痕迹或点击和实现流量增加;
机器作弊特点:成本相对较低,但都离不开代码程序。
现在市面上也存在着许多现成商业化的刷流量的工具和服务,不仅可以提供PC端流量,还可以提供移动端流量,当前国内较火的流量互刷软件,如:流量宝、流量刷、流量精灵和365流量点击专家。
(二)人工作弊
人为作弊手段:通过雇佣、激励的方式雇佣大批人员去点击广告、下载 APP、访问网页,因为属于人为操作
人为作弊目的:通过人工行为来进行流量增加、虚构下载注册数据、虚构充值数据等。
人为作弊特点:这类虚假流量较难屏蔽,但成本相对较高。
以某平台为例:
投放广告费用合计5万,广告商先拿走4万。剩下一万里面,500元用流量包刷网站流量、2000元刷注册量、8000元充值100-200不等的用户合计50个。
折合付费成本1000元一个用户,可以接受。数据还在真实范畴内,甚至可以说很不错。
那平台就很有可能继续投,广告商也可能继续赚。直到一个月后平台发现这些用户都不登陆,此时损耗已经相当大了。
那么人工刷量的反作弊防范方法有哪些呢?
没办法完全防范,人工刷量是最终极的做假办法。
综上所述,作者也另外归纳了三点忠告:
第一,投放广告一定要选择一线的广告厂商进行合作。如:百度、腾讯、抖音。除了他们以外的网盟、app这类搜索引擎本身流量有很多天生的水分。
在系统真实的情况下。
抖音百度腾讯的在线人数而言,是否需要刷量去应对你的广告需求。
还是不知名的小网站、小APP去刷量的可能性更高?
第二,各类TG广告商,不建议选择;尽量找大机构有担保的广告商或者熟人推荐。
总而言之,在现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刷量反作弊任重而道远,各方还需更加努力。
虽然广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广告商,请修炼好内功,选择靠谱的广告商或者依据一些作弊手段的规避方法来尽量避免投放预算的浪费,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创建和谐健康的广告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