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币自从12月16日突破20000美金后,连番暴涨,19日一度突破24000美金,创下历史新高。
自2020年年初以来,比特币的涨幅已经超过2倍。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响,多数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各国政府纷纷进行逆周期调节,市场流动性充裕,同时也推高了虚拟资产的价格。
比特币最初的应用场景很少,由于其匿名特征,比特币常被用于黑市交易。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比特币作为市场投机工具,比特币的需求大大增加,在区块链技术下衍生诸多其他种类的加密货币也变得炙手可热。
虽然市场对比特币的内在价值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在美元疲软、通胀预期上升的大背景下,比特币正在成为机构投资者分散投资组合的一种选择。
摩根大通分析师尼古拉斯·帕尼吉尔佐格鲁认为,投资比特币的趋势正在从家族理财机构、富裕投资者逐渐向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转移,虽然这些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不太可能对比特币进行过高的配置,但即使只有小量资金入市,也可能造成重大影响。
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s)在对近800家机构投资者的调查中发现,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末,有36%的机构投资者持有加密货币资产。由加密资产保险公司Evertas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加密资产机构投资者预计2020年将对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进行更多投资。
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加密货币市场,包括摩根大通、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花旗集团(Citi Group)、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星展银行(DBS)等,许多机构甚至开始定期承保这一资产类别。
随着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的加入,加密货币资产开始获得金融服务机构的重视。
12月13日,全球领先的指数提供商标普道琼斯指数有限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宣布,公司正在与纽约市加密资产软件和数据公司Lukka合作,计划推出全球加密货币资产指数功能。
曾经一直认为比特币难成气候的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Ray Dalio)对比特币的态度也发生动摇。
11月17日比特币价格首次超过1.7万美元后,达利欧于次日(11月18日)在推特(Twitter)上表示,“关于比特币,我可能丢失了某些(用于判断的)信息,因此很乐意被纠正”。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有分析师预言比特币可能成为“2021年的特斯拉”。资深加密交易员Peter Brandt表示,尽管比特币在短短9个月内从3月份的4,000美元飙升至20,000美元以上,但涨势尚未结束,有可能在当前周期内飙升至10万美元。他建议投资者将比特币的投资仓位从10%提高到20%。
更疯狂的是古根海姆投资公司( Guggenheim Investments),该机构是加密货币的“忠实粉丝”,其首席投资官米纳德(Minerd)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特币的稀缺性,加上美联储(Fed)“疯狂印钞”,意味着比特币最终将攀升至40万美元左右。
花旗(Citibank)在近期的一篇研报《比特币:21世纪的黄金》中也表示,2021年12月,比特币的价格将达到31.8万美元,迎来超级牛市。理由是,1970年的黄金市场与如今的比特币市场间存在明显的相似性。
机构投资的追捧可以令比特币价格暴涨,可以让资深投资人的想法动摇,但是不会改变比特币只是投资或投机工具的本质。
严格来说,加密货币并不是“货币”。目前,各国流通的货币主要是信用货币,货币的购买力由政府提供保障。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五条规定“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在信用货币普及之前,货币通常与实物挂钩,具有内在价值。1944年至1971年之间,美元曾与黄金挂钩。更早之前货币本身就是有使用价值的金属。
因此,货币通常具备内在价值,或被政府承认具备价值。而加密货币既不具备内在价值,也没有获得任何政府的信用背书。
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只是一个没有内在价值的投资或投机标的。目前加密货币的价值来自于市场的认可,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正是这种认可带来了需求,推升了加密货币的价格。然而,一旦失去认可,加密货币也可能被“打回原形”。投资者应当认清这一风险,谨慎开展投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