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在经历寒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然而在拍卖领域却一反常态,出现了异常火爆的局面。
自年初开始,多家拍卖行开启了网上拍卖,拍卖的成绩也一路水涨船高。
今年7月份,佳士得在线拍卖创下最高记录,一枚28.86克拉的钻石拍出了211.5万美元的高价。英国的老牌拍卖行——苏富比网拍创下历史记录,将达到至少10亿元。
今年10月份的时候,明代宫廷画家吴彬的《十面灵璧图卷》在北京保利拍出了4.46亿的天价,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一时间争论不休。
有人说这是给低迷的艺术市场带来曙光,还有人说这幅画本来是二流画家画的三流作品,结果拍出一流的价格。最后有人说,之所以拍出这么高的价格,就是用来洗钱的。
实际上,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超级富豪们爱上了艺术品收藏,他们多次出手。那么,这些超级富豪的钱真的多到没地方花了吗?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拍卖行的商业模式,它是靠什么挣钱的?
拍卖行是买家和卖家之间的桥梁,说白了就是中介,只不过买卖的商品是艺术品。
拍卖行的流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卖家将自己的藏品委托给拍卖行,然后通过这个平台来吸引感兴趣的买家来进行竞价购买。尽量用更高的价格将藏品卖出去,而拍卖行就是靠着收取佣金赚钱。
拍卖行的佣金都是按照成交价格的比例收取的,至于佣金的比例,不同拍卖行收取的比例不同,知名的拍卖行佣金都很高,像苏富比比例在13.5%-25%之间,远高于市场行情的10%。
顾名思义,拍出的价格越高,拍卖行的佣金也就越高,所以拍卖行必须想方设法的来拍出更高的价格。然而要怎样才能拍出更高的价格呢?这就要先简单交流一下拍卖的流程。
拍卖开始前,卖家将自己的藏品给拍卖行做鉴定评估,给出定价,签署合同,然后给拍卖品做图录。
所谓图录就是拍卖行给买家的小册子,里面是要拍卖藏品的一些介绍。
做完图录后就开始拍卖前的媒体预热,开预展。预展就是拍卖前的小型藏品展览会,让买家可以近距离观察藏品。
到了正式拍卖的时期,如果拍卖行要拍出更高的价格往往会使用一些小手段来引导买家竞拍。比如拍卖师会使用“吊灯竞价”来活跃现场的气氛,调动买家的情绪来鼓动他们出价。
拍卖行甚至会找专门的人来做“人肉吊灯”喊价。所以,你以为自己在认真的拍卖,其实都是拍卖行的托儿。
这只不过是小儿科,拍卖行真正的布局实际上早在拍卖前已经做好了,那就是“宣传造假”。

拍卖行为了拍出更高的价格,必须想法设法提高藏品的“价值”,怎么提高藏品的价值呢?无非就是将其赋予故事,打造出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经过精心的包装后,我们会看到每件藏品背后都成了一件集战乱、革命、家国之恨等传奇要素的文物,甚至包装成了流亡海外的国宝。然后由媒体曝光出去,调动大家的情绪,国宝必须追回来。
所以,到了正式拍卖的时候,前期的宣传再加上拍卖行找来的托儿,藏品的价格很容易抬上去。如果再碰到一个刚涉足收藏品领域的新手,完全是被宰的份。
就这样,一件原本只值几十万的藏品最后拍出几百万、几千万都是有可能的。
当然,这些也只是拍卖行的小操作,拍卖行真正的高级玩法是将买卖双方联合起来。怎么说呢?
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家们的口味越来越朝着前卫看不懂的方向前进,这也让他们作品的价格成了一种玄学。
如何判断一个艺术家的市场价值,无非就是谁的作品拍出的价格高。于是一些艺术家开始在拍卖会上自编自导抬价拍卖的大戏。
他们会提前联系好和自己关系不错的收藏家,让其用于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拍走自己的作品,然后私下里“买一送三”。
就这样,艺术家通过拍卖的形式抬高了自己作品的市场价格,而买家则用极低的价格买到了多福已经升值很快的艺术品。然后卖掉自己大赚一笔了,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当然,有的拍卖行会亲自出马进行牵线搭桥,帮助买卖双方达成一种联合,而他们拿到的佣金就会更高,最后实现卖家、买家、拍卖行三者通赢的目的。
只要这个“人造泡沫”不被戳穿,就一直有的玩,甚至呈现出几何倍的增长态势。
一件不成名的当代艺术品成本才多少钱?炒成天价太容易了。所以,很多投资商也看到了当代艺术领域,他们纷纷下沉到了这个市场,打着所谓培养新生代艺术家的幌子来进行炒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分子进入到这个领域,最后一个炒作集团应运而生。炒作集团会直接出手,寻找在艺术领域有一定知名度,作品价格在数十万左右的艺术家,买断他们的作品。然后精心包装,一个“艺术大师”就诞生了,他的作品也就值钱了。
当然,艺术市场的这种乱象丛生除了是炒作集团和艺术家做局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助推因素,那就是洗钱者。

通过艺术品洗钱,不仅单次操作的金额高,而且手续费能控制在5%左右,风险也很低,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艺术品成了新的洗钱渠道,在外界看来,这些人只是有着艺术收藏的收藏家而已。
总之,艺术品的乱象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的,还有这更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未来还会诞生出什么新的玩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