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北京时间凌晨5点,在胡乱冲了一个热水澡以后,我把自己重重地摔在了床上,头沾到枕头的那一刻,我噗嗤一声乐了出来,我竟然就真的这么完好无损地回来了。而仅仅是在10天前,我还沮丧地抱着一个枕头,痛苦地躺在床上,纠结着我要不要退掉去马来西亚的机票:这该死的腰椎间盘突出,也许我应该遵医嘱就这么躺过整个五一假期...
然而,旅途对于我来说,永远都是一场“去了也许后悔,但不去一定更后悔”的邂逅,叹了口气,安慰自己道:不就是腰突么,又死不了人,大不了走着去轮椅回。就这样,我带着我新买的护腰和靠垫,“全副武装”地登上了飞往马来西亚槟城的航班。
这篇游记的攻略部分我绝不含糊,照样“保质保量”的放在了本文的后部,如果你真的要去西马三城,我相信我的攻略你一定有用。
另,有很多人不认真读帖子,上来就问问题,但其实这些问题,帖子里都有,所以请尊重楼主的劳动果实,请仔细读帖子,如果帖子中没有的,我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帖子中有的,我选择不回答,去看帖子。
另另,旅行论坛写实用性游记的目的是尽量提供给你所有的有用信息,你根据这些有用信息自己做自己的行程。每个人对旅行的定义,喜好都不同,别人给你做出来的行程也许并不适合你,也许旅行论坛中很多人喜欢给别人做行程,但是我从不给任何一个人设计行程,只回答你自己做行程中的实质性问题,我写过的所有帖子都不回答行程设计问题,简而言之,你的行程你应该动一切脑细胞,负一切责任。
行程
本次行程只是马来西亚,西马半岛中最主要的三个城市:槟城、吉隆坡和马六甲。由于时间紧迫,我并没有选择吉隆坡往返的常规线路,而是选择了槟城入、吉隆坡出的开口行程。
1、整体行程
DAY 1 北京——香港——槟城
DAY 2 槟城
DAY 3 槟城
DAY 4 槟城——马六甲
DAY 5 马六甲
DAY 6 马六甲——吉隆坡
DAY 7 吉隆坡——香港——北京
2、航班信息
北京——香港
港龙航空:KA997
香港——槟城
港龙航空:KA633
槟城——马六甲
马印航空(廉航,含15公斤托运行李):OD1330
吉隆坡——香港
港龙航空:KA734
香港——北京
港龙航空:KA996
3、机票购买途径
(1)北京——槟城和吉隆坡——北京的港龙航空机票均为港龙国泰航空官网出票,官网开口机票价格要低于代理商。
价格:北京——槟城+吉隆波——北京,开口价格,机票+税费,往返共2400元。
港龙国泰航空官网:https://www.cathaypacific.com/cx/sc_CN.html
这个价格并不便宜,马航北京往返吉隆坡常年1800-2100元,前提是你敢坐;
亚航北京往返吉隆坡票价约为800-1800元,取决于淡旺季,廉价航空没有行李额和餐饮。
(2)槟城——马六甲,某猪代理商购买,属于马来西亚国内航线,单程1小时20分。槟城——马六甲大巴单程6.5-7小时,所以我选择飞。槟城每天有一班直飞马六甲的航班,由马印航空执飞,价格常年在300元左右。
马印航空官网:可以订票,但需要翻墙。

马来的Q&A
1、听说马来西亚都是华人,这是真的吗?
准确地说:不是。马来西亚的主要民族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马来族才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民族,约占总人口的60%,而马来族是信仰穆斯林的,所以整体而言,马来西亚是个穆斯林国家。
2、说中文可以畅通无阻吗?
看你去哪儿喽槟城和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华人最多的两个城市,在这里购物和餐饮几乎都是可以说中文的,然而到了吉隆坡就是另外一种景象,那里是马来人的天下,然而你不可能会马来语,所以请说英文。
3、为什么有西马和东马的说法?
马来西亚整个国土被南中国海分为东和两个部分:位于马来半岛的马来西亚半岛,这里俗称西马;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的沙巴砂拉越,这里俗称为东马。
4、什么季节去旅行比较好啊?
马来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一年之中的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3-6月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雨水相对多一些但是不影响旅行,唯一糟心的就是航班也许不会准时起降。所以,这个地方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去...
5、有什么禁忌吗?
马来西亚是开放型穆斯林国家,而且民族成分很复杂,所以简而言之:大街上穿吊带短裤的和蒙面大袍的都有,所以你穿什么,随你。甚至,在很小的一个老城区域,你能听到清真寺的礼拜声,也能看到华人的老妈妈在店门口卖卤大肠,BUT!进清真寺请严格遵守穆斯林的宗教习惯!
6、我不敢坐马航,怎么办?
坦白讲我个人真无所谓,马航一天乃至一年要飞多少航班?但这个世界上有种“可怕”叫作“你爸妈觉得很可怕”...在我告知我父母我要去马来西亚以后,我妈整夜失眠,我爸嘴角瞬间起了大泡...一再跟我强调MH370到现在都没找到这个事实...最后我买了从香港转机的国泰航空。所以,坐不坐马航取决于你是否能Hold住自己的心情和照顾家人的情感,客观地讲,没什么危险。
马来的旧时光与新景象
【槟城】在狭长的街道中找到了童年的旧时光
我有几个马来西亚的华人朋友,当我告诉她们我要去她们的国度旅行的时候,她们的一致反映,就是强行游说我将槟城纳入计划,并且告诉我:只有去了槟城,你才体验了真正的马来。
虽说我并没有深究马来人话中的用意,但是自从进入古城的那一瞬间,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时光慢行”的感觉:
沧桑陈旧的街边,竖满了中文繁体字的招牌
没有高架桥、没有豪车,只有一辆辆冒着青烟的摩托车从你身边悠悠驶过
店铺中,不管是老板还是顾客,都不紧不慢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

虽说槟城是马来西亚华人最大的聚集地之一,但华人数量依然没有占到绝对的多数。槟城街道上的文化之复杂,只能用“应接不暇”来形容:虽然你刚刚参观了一所中国庙宇,但仅仅2分钟之后,你就走到了一座清真寺,而再向前走5分钟,一座印度庙又赫然出现在你眼前。
除了拥有百张壁画的槟城老城,槟城的新城区同样杂糅着多重文化,当你在街上边走边拍的时候,从你身边路过的,是各种民族的人,他有可能是马来人,也可能是印度人,也可能跟你长得很相似,但,他们都是马来西亚人。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竟然成就了一个国家,这在绝大多数地区是不可想象的:南斯拉夫分裂成了6个国家、苏联分裂成了15个国家,再看看如今信仰同一宗教却因为不同教派而纷乱不止的中东地区,我不得不感慨这个神奇的国度现在还维持这微妙的平衡:马来族占据了明显的统治地位,但当地华人却在政府一再地打压和限制中,坚持了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不懈地抗争中稳住了阵脚。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毕竟在现在的槟城,华人依然不是多数族群。而邻国新加坡则更是个哀伤的例子:我曾经读过《李光耀回忆录》,他说“新加坡的独立是被强加的,对于新加坡来说,1965年8月9日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日子。我们从没争取新加坡独立”。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是:新加坡地区的华人超过7成,且无论能力与经济实力都超越马来族,这是马来族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控制不住就摒弃”,新加坡就这么独立了...
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大城市,都会有一个地方叫“Little India”,翻译过来就是小印度。槟城约有不到10%的人口是印度裔,他们还保留着非常传统的印度习俗:信仰印度教、穿着传统的印度服饰、饮食以印度菜为主、频频到寺庙中祈祷或捐赠食物和鲜花,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一片固定的区域,这就是小印度。小印度中的商人都在为马来当地的印度族群服务,有售卖印度服饰的、有印度餐厅、有卖宗教用品的、甚至还有售卖印度电影光碟的。
初入小印度,我心里还有些忐忑,关于印度的一些过于“妖魔化”的传闻还会不时从脑中飘出,但仅仅几分钟,这些疑虑就会被印度大妈的微笑化解,当你试探性地举起相机,去拍马路对面餐饮店中坐着的老板的时候,竟然发现他已经在笑着冲你的镜头挥手了,印度人最爱拍照这件事倒是个不争的事实。
说起槟城,就不得不提起它的首府:乔治城中的“街头艺术”,那些画在残破而斑驳的墙壁上的彩色壁画,以及当地人引以为傲的铁艺。
壁画看起来很沧桑,其实他们的年纪并不大,其中很多是由来自立陶宛的25岁艺术家尔Ernest Zacharevic,为乔治城庆典而创作的街头画作。后来,当地艺术家们也加入了创作大军。槟城壁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壁画和实物结合,让欣赏者有一种“画为人作,人在画中”之感。
如果你是打卡控,这里的壁画不容错过,躲在咖啡店中边看地图边寻觅的焦急、按图索骥的探索和找到一个壁画的成就感都会让你兴奋与欣喜。
至于铁艺,同样是以纪念之名应运而生:槟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槟城政府推动了“标识乔治市—槟城国际创意概念竞赛”,继而,将当年胜出的画作制作成了一系列的铁艺,以铁艺漫画诠释民间历史文化与趣闻轶事。

和壁画一起骑摩托、骑自行车、荡秋千、打篮球,槟城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
我依稀还记得,上幼儿园荡秋千摔破膝盖被爸爸痛骂耽误田径训练的场景,那时的我,蜷缩在被子中,内心充满了委屈与不满
我还想起上初中时,我偷偷报了篮球社只为接近我心中男神的青涩画面,结果呢,男神只是拍了拍我的头说:这么矮就不要打了
老旧而悠闲的城市自然少不了城市中的精灵——猫。槟城是一个多猫之城,和大都市中的宠物猫不同,在槟城,即使是家猫,也都处于“自由散漫”的放养状态。也许是气候炎热的原因,这里的猫全都是清一色的短毛猫,身形紧实而精干,短而薄的毛紧紧地贴在身上。艳阳高照的时候,它们就隐藏在槟城的各个角落:或躲在机车底部、或窝在店铺的棚子下面。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怕人且性格温和,所以想撸到并不难,只需要自己凑过去,冲它打声招呼,就可以放肆地“大快朵颐”了。性格易推倒的会伸着脖子尽情享受,比较调皮的,甚至会跟你打闹起来。
槟城是最适合“中国胃”去旅行的城市,大街小巷都是中式美食。有些看似破旧的路边摊位甚至隐藏着绝妙的美味。当然,这些中餐绝大多数都偏向广东和福建口味,有一些餐食还和当地调料进行了融合,比如槟城最著名的美食:福建虾面就融合了马来当地的口味。
槟城的华人商家很多,同中国的商家比起来,他们的确更有礼貌:在这里听得最多的就是“谢谢”,无论你是饱餐一顿还是仅仅购买一杯2马币的饮料,商家都一视同仁。另外,我个人的感受是:新加坡虽然华人更多且会说中文,但是他们首选英文的居多,而在马来西亚,我却可以放心大胆的讲中文。
马来小姐姐曾经和我说过:马来的华人都很传统且很有根性,她家虽然已经来马来西亚四代,但她从小到大,上华校,讲华语,每年还会随着自己的父亲去福建老家祭祖,她固执而老实的父亲,直到今日,都不愿意跟随她去日本旅行。这句话她是在2年前跟我讲的,当时我并没有对这句话产生什么真切的共鸣,直到我来到槟城,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感受到的,却让当年那句话深深地映射到我的脑海中。
【马六甲】浓墨重彩的小城
当飞机落地马六甲的那一刻,我知道,这是个和槟城风格迥异的城市,如果说,槟城可以找回童年的旧时光,那么马六甲则是用蓝色天空和红色墙壁写成的童话。
这是一座被西方殖民者统治了将近400年的城市:
1511-1641 葡萄牙人占领
1641-1824 荷兰人占领
1824-1957 英国人占领
所以,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的确比槟城更加多样化:葡萄牙式的圣地亚哥古城门和圣保罗教堂、荷兰式的市政厅和红教堂、华人留下的青云亭、苏丹王国留下的苏丹王宫,都聚合在了方圆几公里的区域。
马六甲古城中心遗留下来的红教堂、钟楼等建筑,就是当时的荷兰殖民者留下的
城的中心部分很小,登上360°旋转缆车,你甚至能把它一眼望穿:马六甲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执念,城中绝大多数古建筑和民居都采用朱红色的屋顶建造。
虽说房顶都是红色的,但是贯穿于整个城市中心的马六甲河却有着碧绿的颜色和平静的水面,强烈的色彩对比让这座城市显得十分浓烈。
登上圣保罗上,眼前是一幅油画:蓝天、白云、红砖、绿树,它们交织在眼中却让人感觉如此的清新和平静,远处烟波浩渺的海面上,不断有各种船只经过,时至今日,这里依然占据着海上咽喉要道的位置。
其实,历史上的马六甲也有着极其特殊的位置,它曾经作为一个王国而存在,跟中国人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公元1世纪初,中国汉代商人就曾来到马六甲海峡并和当地居民建立了经济联系。
到明朝的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曾以马六甲为大本营,建立城墙、排栅和鼓楼、角楼,并建设仓库储存钱粮百货,这也是这位伟人曾经5次停靠的港口。
马六甲的人民艺术家们同样热爱涂鸦,但和槟城“做旧”、“借物”的风格不同,这里的涂鸦用比城市更加丰富而奔放的色彩来展现自己,绘画风格也更加现代而抽象。
马六甲河,长长狭窄海洋通道,承载着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互为进出的必经通道。每天上午到夜间,这里都穿梭这若干的游船,载我从机场过来的GRAB司机曾经指给我船运码头的位置,并跟我介绍说,如果你又兴趣,应该乘游船游览马六甲,除了城市景观以外,还可以看到鱼市场和当年的旧仓库。
步行从马六甲的圣地亚哥古城门出去,就到了新城区,干净清爽的新城区让人有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之感,商业发达、设施方便,我不禁感慨:这的确是一个太宜居的城市,以至于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在相同的区域走了4遍,作为一个半吊子摄影师,爱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脚踏遍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的相机记录这座城市中的任何一个令人动容的瞬间。
来马六甲旅行,自然不会错过这里的“网红”——马六甲清真寺,和当地其他著名建筑物比起来,这座清真寺要“年轻”多了,它建造于2006年,据说就是为了发展马六甲的旅游业而生的。
设计师将清真寺的地基打于海面上,只有正门的入口与陆地相连,所以,每当涨潮时,清真寺就如同漂浮在海上一般。
我在想,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设立一座清真寺,是否代表马来西亚的统治者希望,伊斯兰教的信仰,永远占据并守卫着这片海洋呢?哈哈,也许是我想多了。
来马六甲的第一天,阴雨绵绵了一整天,一直等到晚上6点,太阳都不见踪影,还好我在马六甲待两天,运气好,等来了马六甲海峡的日落。旅途嘛,想多经历一些的话,切勿匆匆到此一游,多给自己一些机会,才有更好的收获。
在马六甲的两天,我一直都很兴奋,不仅仅是因为那些鲜艳生动的城市元素,我更是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干净清新、生活便利的小城市。面积不大,但任何我想要的东西都可以触手可得的感觉实在是很棒,于是我发了个微信给我的马来朋友:放弃吧,我更爱的是马六甲!